2017.3.25蘋果日報-地鐵非禮 偷影成風 非常社工:且慢標籤

風化案涉案者亦趨年輕,這本對抗性侵的小冊子,正是開展公眾教育的第一步。(謝榮耀攝 )

 

性侵案受害人,社工江寶祥叫他們倖存者。「到嚟求助嘅個案,9成都無舉報」。走過死蔭幽谷,原本親密的人失去互信,都是不能說的秘密。「令我最觸動嘅,係有一位受害人嘅剖白,事隔多年,佢覺得侵犯佢嘅補習老師,都需要援手」。由陪伴倖存者走出哀傷,到主動出擊,尋訪風化案源頭,透過接納共行,對症下藥。「係咪將呢班人趕到社會邊緣,性罪行就會從此消失?」死變態、鹹濕佬,要建立仇恨的標籤太易,唯有直視迷思,他說才能真正避免悲劇重演。

 

記者:呂麗嬋

 

明愛朗天計劃,是全港首個也是唯一針對性侵犯者的社區先導計劃,自09年開展,先後獲馬會及公益金資助,機構統計最新數據,8年間共為610風化案主提供輔導。受助者中,41%涉非禮,39%涉偷拍裙底,其餘則主要為公眾地方露械及偷女生內衣褲等,刑期大都為兩年以下的輕微性罪行,其中7.8%有諗過犯案但未付諸行動。具攝錄功能的智能手機普及,偷拍易如反掌,涉案者亦趨年輕,情況令人關注。

 

江寶祥是計劃的開荒牛,由撰寫計劃書到接聽熱線跟進個案,一手包辦。「社會對性侵者印象負面,就是已受法律制裁,出獄後遇問題,往往亦不敢求助」。失業失婚,自我隔離,猶如過街老鼠,是風化案釋囚回歸社區後的常態。「要面對現實生活問題,亦要重建與家人嘅互信,長路漫漫」。有人覺得罪有應得,他卻認定社會標籤,令涉事者孤立,甚至認定自己「病態、上癮、變態」,自暴自棄,只會令問題惡化。

 

男衝動不能自控、女衣着性感引人犯罪,他說根深柢固的性別標纖,令問題埋藏,影響深遠。「都係膽粗粗摸索模式,邀請雙方透過書信對談,是其中之一」。少女廿年前在地鐵車廂被非禮,自責衣着性感惹誤會,亦不忿自己未有即時表達不滿任人凌辱,留下傷痕,直至獲邀與性侵者以書信剖白心情,才令多年鬱結解開。「呢種剖白,對性侵者係大嘅震撼,實在地體會自己嘅冒犯行為,為他人帶來咁大嘅痛苦」。

 

「一句誠懇嘅道歉,係釋懷也係接納」。他說對雙方同樣意義重大。在浸大社工系畢業,因父母不快的婚姻關係,江寶祥自小立志做社工。「一畢業做學校社工,卻要處理複雜嘅家庭問題,包括兒童性侵犯同性沉溺」。93年加入明愛,03開始參與性侵犯幸存者的明愛曉暉計劃,專注為性侵受害人提供輔導。「令我最觸動嘅,係有一位50歲受害人嘅剖白,事隔多年,佢覺得侵犯佢嘅人,都需要援手」。事發時只8、9 歲,封塵的記憶、相隔40年的傷痕,多年後回首,想到的竟是別人的無助。

 

人性的美善讓他感動,決心對症下藥。「呢個群體(性侵者)就好似社會上嘅隱形人,好少自己主動出嚟求助」。繩之於法後何去何從?故事未完,生活仍得繼續,他決定行出第一步,與懲教署合作,先到監獄探訪,以自願方式,參加出獄後的社區支援。「好多人覺得呢班人抵死,唔值得幫…但好似沙士,病緊要隔離佢,但你無可能永遠隔離佢」。出獄後扶上一把,諗過犯案但未付諸行動的,竭力預防。公益金的資助到4月屆滿,他說再辛苦都好,仍會以自負盈虧方式繼續服務,透過共行,深切追悔,重新開始。 

網址: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realtime/news/20170325/56473356